一
莊啟文老師留下的為數(shù)不多的照片中,一直難忘這幅畫面:
在教學樓長長的走廊里,一位瘦弱的老人傴僂著身子站著,上身與地面幾乎成九十度,她的對面是一位系著紅領(lǐng)巾的初中生,也彎著腰,雙手扶膝,認真地看著眼前的這位比奶奶還要年長的老師。
我不清楚這幅照片拍攝時的具體場景,我猜想可能是在某一天放學后,大多數(shù)同學已經(jīng)離開教室,莊老師遇到了這位晚歸的學生,于是停下來和他聊天。一位是已八十多歲的奶奶輩老師,一位是剛剛升入初中的十多歲的學生,一老一小,像在交談,又像在叮嚀:這一刻,世界仿佛靜止,唯有慈愛和崇敬跨越七十年的時光靜靜流淌。
記得二十多年前我大學畢業(yè)剛到濟寧一中上班時,曾經(jīng)自豪地對我的一位大學同學講到:“我們學校有一位莊老師,她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為了工作方便,就住在教學樓二樓的一間休息室里,每天還忙著廣播、升國旗、張貼報紙……”其實,這些工作,學校都有人專門負責,但莊老師的參與仍有其獨特的價值。比如我就曾多次駐足教學樓拐角處閱讀莊老師張貼在走廊墻壁上面的報紙,曾經(jīng)看到過寫有“請把自行車排放整齊!”“請把垃圾扔進垃圾箱里!”的小紙條,從娟秀的字體看,知道是莊老師寫的,便自覺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
2013年秋天,由于太白湖新校區(qū)啟用,濟寧一中西校區(qū)(原濟寧二中)隨即停用,后來這里成為濟寧市運河實驗中學。雖然學校名稱變了,雖然搬離了教學樓,但是,一生摯愛教育、喜歡孩子的莊老師仍然每天堅持到學校“上班”。李木生先生在《莊啟文9月13日的早晨》中寫道:
“2021年9月13日,星期一,6點16分,90歲的莊啟文老師拐出宿舍出口,直直地朝著她待了一輩子的學校走來。古槐路上的那棵唐朝古槐,就在不遠處靜靜地望著這個熟悉的身影走進這所中學的大門。古槐的巨身幾乎全枯卻有新枝長出,莊老師的腰已九十度彎曲,面朝地卻走得堅定而踏實。”
2024年春節(jié)前,從學校官網(wǎng)上看到學校領(lǐng)導去看望莊老師時,老人家坐在中間的椅子上,慈祥而安靜。正月初一,學校團委組織學生代表給莊老師拜年,老人家非常高興,帶學生參觀她的“二中博物館”,還一起唱歌……沒想到4月28日早,從學校微信群突然看到工會發(fā)布的訃告:我校退休教師莊啟文同志于2024年4月27日下午在家中逝世,享年93歲。
莊老師的去世,在濟寧引起很大反響。很多濟寧一中的教師、校友以及了解莊老師的市民自發(fā)前來吊唁,網(wǎng)絡(luò)和微信群里出現(xiàn)很多悼念和追憶莊老師的文字和視頻,很多網(wǎng)友以“先生”“濟寧的‘張桂梅’”來稱呼莊老師,以此表達崇敬之情。
當我站在莊老師狹小簡陋的客廳里,面朝老人的遺像三鞠躬時,我便開始了持久的思考和追問:在莊老師身上,究竟閃耀著怎樣的精神之光和人性光輝,感動了一座城?作為后輩,我們從老人身上,可以汲取哪些精神營養(yǎng)?
二
莊老師或許沒有多么轟轟烈烈的事跡,但是,她用一生踐行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履行了一名人民教師的擔當和職責。她退休后,雖然沒有繼續(xù)站在三尺講臺上傳道授業(yè),但她一天也不曾離開她工作過的地方。莊老師做的事情雖然很普通,但是把普通的事情堅持做幾十年就不再普通。
網(wǎng)上有兩張廣為流傳的照片:一張是在國旗桿下,莊老師正在給幾位負責升旗的女生講些什么;一張是莊老師正努力地仰著頭,手里拉著升國旗的繩子,可能因為天氣不好,她正著急地降旗。莊老師對于升旗儀式有著天然的虔誠,她反復對學生講:“每天你們都要讓我們的五星紅旗和太陽一起升起!”每逢升旗,她必然到場,她靜靜地站在距離學生不遠的地方,努力地抬起頭,視線隨著冉冉升起的國旗移動,情不自禁地唱起國歌。此時此刻,在孩子們心中,雄壯激昂的國歌聲多么嘹亮,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多么鮮艷!
班里有值日生,學校里有物業(yè)人員,當然用不著莊老師打掃衛(wèi)生,不過莊老師仍然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擦拭校園里的單雙杠、仰臥起坐等體育器材。有人可能會說:這個還用擦嗎?但莊老師想到體育器材上面的塵土和污漬會弄臟學生的衣服,甚至影響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于是,老人家隔上幾天就要把這幾組體育器材擦拭一遍,她備有一干一濕兩塊抹布,逐個擦下來,連接縫處都不放過,一干就是多半個小時。有時候器材上面有鳥屎,老人就拿來小刷子,細細地刷過后再用抹布擦干凈。
這樣的老師,這樣的老人,怎能不讓我們肅然起敬!一位學生在一篇紀念莊老師的文章中寫道:
每每望見她弱不禁風、忙碌的背影,
每每聽見廣播站那熟悉的慈祥的聲音,
每每看見一樓她一點點親手剪貼在墻上的報紙,
心靈一次次受到震撼!
靈魂一次次得到洗滌!
三
莊老師最讓人肅然起敬、最讓人念念不忘的是她的“艱苦樸素,無私奉獻”。
從1954年到2024年,風雨七十載, 莊老師扎根濟寧教育沃土,從濟寧二中到濟寧一中再到運河實驗初中,學校名稱幾經(jīng)變化,但莊老師從未離開過這里,每一天都在做著與學校、與學生相關(guān)的事情。
以莊老師退休后的奉獻和堅持,她完全可以成為道德模范、網(wǎng)紅奶奶、感動中國人物,但她淡泊名利,拒絕宣傳,遠離喧囂。每一天,每一年,她都靜靜地做著她認為自己應(yīng)該去做而且可以做到的事情。
莊老師生活簡樸,遠離物質(zhì)享受。無論是先前居住的教學樓上的休息室,還是后來搬進去的宿舍,空間狹小,家具少而陳舊,但多書多報,是它們的共同特征。讓我們再來回憶一下莊老師的衣著吧,灰色和黑色,這是莊老師衣服和鞋子的主色調(diào),一年四季如此,在記憶中、照片里,幾乎找不到什么鮮艷的色彩。莊老師不愛美嗎?年輕時的莊老師美麗動人,梳著兩條烏黑油亮的辮子;年老的莊老師衣著整潔,偶爾還會穿上裙子——不是不愛美,莊老師追求的是樸素之美、精神之美。
無論在校就讀的學生,還是畢業(yè)多年的校友,常常來看望莊老師??赐蠋煛⒗先?,豈有空手之理?所以有時提箱牛奶、買點水果,但莊老師一概不收。有一次,我們辦公室的張老師在學校門口遇見莊老師正費力地用小車拉著兩箱牛奶,便上前幫老人提著。莊老師說,兩個學生來看她,非得留下這兩箱奶,她要坐公交車送到福利院去,給孩子們喝。
這就是可親可敬的莊啟文老師,一個堅守艱苦樸素革命作風的人,一個堅持默默奉獻的人,一個專門利人毫不利己的人,一個內(nèi)心純凈的人。
其實,莊老師完全可以選擇另一種退休生活——回蘇州老家,守著老姐姐和弟弟一家人,種種花草,看看書報,逛逛商場,遛遛小狗……這是一種正常的退休生活。但是,莊老師偏偏做出了異乎尋常的決定:留在濟寧,留在學校,陪伴孩子,發(fā)揮余熱。
有人可能會問:莊老師為什么要這樣做?究竟圖些什么?因為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這種愛讓莊老師感覺能夠繼續(xù)為學校、為學生做點事情是一種快樂和幸福。莊老師無欲無求,什么都不圖。如果非得說有所圖的話,那么,她圖的是干凈的校園、學生的笑臉、祖國的未來……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儉樸,淡泊,寧靜,這是作為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的諸葛亮心目中的“君子之行”,而今它們完美地體現(xiàn)在莊老師身上。
四
一位純粹的教育工作者,一位純粹的共產(chǎn)黨員,一位純粹的理想主義者,這是人們對莊老師的評價。我認為,莊老師之所以成為莊老師,首先在于她是一位真正有信仰的純粹的共產(chǎn)黨員。
“把一生獻給黨的教育事業(yè)!”我想這句話一定無數(shù)次地出現(xiàn)在莊老師的心中和夢中,她用九十多個春秋生動地詮釋了這句話的豐富內(nèi)涵。懷著這樣的理想,22歲的美麗蘇州姑娘只身北上奉獻濟寧教育事業(yè);懷著這樣的理想,年輕的莊老師一方面積極投身于教育教學的日常工作中,一方面通過學毛選、學雷鋒等活動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懷著這樣的理想,退休后的莊老師仍然以校為家,發(fā)揮余熱,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因為她是一名純粹的共產(chǎn)黨員,因為她心中涌動著愛和忠誠,因為她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不會因挫折和磨難而動搖!
莊老師永遠生活在激情燃燒的歲月中。在她瘦弱、傴僂的身軀中燃燒著一團火,這是革命的火焰,它不會被磨難和痛苦的泥漿湮滅,反而越燃越旺,閃耀著紫紅色的光彩。莊老師要用自己的信仰之光照亮一屆屆學生的前行之路,要用自己的信念之力激發(fā)孩子們戰(zhàn)勝困難、勇攀高峰的信心和決心。莊老師飽含感情地對學生說:“我們的黨最偉大,你們要先加入少先隊,再入團,后入黨。這是人生三部曲。”她鼓勵青年團員們多參加課外活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為共產(chǎn)主義理想而學習,而奮斗。莊老師曾經(jīng)給一批學生每人發(fā)幾粒一串紅種子,讓他們回家種到花盆里,國慶節(jié)時獻給祖國。與學生們在一起,莊老師無比的快樂,常常露出幸福的微笑,常常情不自禁地帶領(lǐng)他們唱響一首首激蕩著理想與激情的青春之歌。
梁衡先生在《大無大有周恩來》中寫到:“周恩來為什么這樣地感人至深,感人至久呢?正是這‘六無’‘六有’,在人們心中撞擊、翻攪和掀動著大起大落、大跌大蕩的波浪。”莊老師一生未婚,無兒無女,無房無產(chǎn),但她有理想,有信仰,有大德,有大愛,正是這些有和無的鮮明對比,讓人們感受到了一位教師的純正和高尚、一位共產(chǎn)黨員的無私和奉獻!
真、善、美,永遠是最打動人心的力量!
撰稿:田利峰
審閱:郭金麗
審批:李成順